景区内公共厕所的使用人数如何确定,怎么计算出化粪池的大小?

到此一游 1天前 阅读:2 评论:0

景区内公共厕所的使用人数如何确定,怎么计算出化粪池的大小?

以下为技术说明:

取“化粪池设计总人数”为200人;每人每日污水定额30升;污水停留时间24小时;“实际使用人数与设计总人数百分比”没有公厕的数据,因本项目在公园内,按每天使用11个小时(早6:00~晚5:00),则11/24=0.46(不知道是否这么算);

污水容积计算:w1=200x0.46x30x24/(24x1000)=2.76立方米。

污泥容积计算:合流系统取0.7l,w2=1,2x(0.00028x200x0.46x24)=0.74立方米。

化粪池容积w=w1+w2=3.5立方米

注意事项:

1.进、出水水质实测

无害化卫生户厕三格化粪池化粪池出水水质、杂质去除率、处理效果的实测资料不如给水与排水处理设施的测试资料齐全。应在各地选择有代表性的类别建筑,在不同季节、同日不同时间对化粪池进、出水质、处理效果进行全面测试,且根据生活污水成分的变化进行定期测试,以丰富、完善设计资料,指导工程设计。

2.关于标准图的采用

化粪池国标图纸的采用,简化了设计工作,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也保证了设计质量,便于施工与预、决算。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应进行详细的水力计算,使化粪池尺寸尽量满足沉淀的水力要求,以确保处理效果。且应根据粪便污水是否与其他生活污水合流、建筑物类别(住宅、公共建筑、XX等)污水流量的不同,编制当地各类标准图,以提高适应性,确保处理效果。还应考虑便于施工的最小池容积。

3.清掏周期

化粪池的清掏周期与粪便污水温度、气温、建筑物性质及排水水质、水量有关。设计清掏周期过短,则化粪池粪液浓度过高,与实际清掏周期差距过大,影响正常发酵和污水处理效果,甚至造成粪液漫溢,影响环境卫生。设计清掏周期过长,则化粪池容积过大,增加造价。《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以下简称《规范》)要求清掏周期为3~12个月,实际设计中多取3~9个月,而酸性发酵阶段的酸性发酵期为3个月,酸性减退期为5个月左右。实践证明:清掏周期的取定,应兼顾污水处理效果、建设造价、管理三个方面因素清掏周期一般不宜少于12个月。上元门水厂宿舍区平房群共用化粪池,使用人数200人,生活污水标准每人30l/d,污泥量每人0.4l/d,进入化粪池新鲜污泥含水率取95%,发酵后污泥含水率取90%,设计清掏周期选取12个月,经计算化粪池容积为21m3。

4.停留时间

三格式化粪池的设计化粪池的停留时间是关系污水处理效果和化粪池容积与造价的重要指标停留时间过短,则污水处理效果差}停留时问过长,又增加化粪池容积与造价,且布置困难。停留时间的取定,应兼顾污水处理效果与建设造价两方面因素因考虑到发酵产生气泡对沉淀要求的层流状态的影响,化粪池流线转折多对沉淀的不利影响,生活污水排放的瞬时变化大对进水流量均匀的影响,化粪池的停留时间应留有余地。《规范》要求:停留时间取12~24小时。实践证明:停留时问不宜少于2d小时,以保证污水处理效果上元门水厂宿舍区化粪池的停留时间为24小时。

5.抗渗设计

为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化粪池应按水工构筑物要求进行抗渗设计,抗渗标号不宜过低。

5A景区厕所的难点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骑游考古,非常高兴来回答“5A景区厕所的难点”这个话题,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的选择性和满意度不断提高,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大家再景区的方便所在“景区厕所”方面,这点在5A景区更为明显,也许是大家对5A景区期待更高的缘故吧。

我认为目前5A景区厕所的难点主要在于:

1、数量少,景区游客人口多,尤其是旺季的时候,公共厕所的数量就显得特别少了,公厕门前经常要大摆长龙。

2、寻找难,在传统城S规划中,厕所作为不雅的代名词,常被避讳不提,所以厕所建设地较为偏僻,不易寻找。

3、环境差。空间狭小,设施简陋,灯光昏暗,气味难闻,夏天闷热,冬天寒冷。

4、管理差,打扫不及时,污水横流,普遍存在上厕所少厕纸,少洗手液等状况。

5、分布不均,男女厕位配置比例不当,有些景区服务中心附近厕所充足,但是路线中途没有厕所。而且男女厕位的比例基本按照1:1配制,脱离实际需求。

6、设施档次较差,人们对5A景区厕所目前普遍的要求是要有热水、wifi或者有手机应急充电、母婴室等,但国内到此标准的厕所很少。


景区内公共厕所的使用人数如何确定,怎么计算出化粪池的大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