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半坡人如何生活一天?

到此一游 21小时前 阅读:2 评论:0

假如你是半坡人如何生活一天?

早晨从半穴居的房子里与大家一起起床,洗漱,然后煮点小米粥,吃点疏菜,吃完饭开始外出劳作。

带上石铲工具去土地里种点疏菜。

种完后用叉子叉点鱼,再打些猪草回家。给饲养的猪喂些猪草。再将快织完的布收个尾,给孩子们缝制衣服。到饭点了,午饭煮个鱼汤改善一下。饭后再制几个陶器冬天贮菜用。

半坡遗址值得去吗?

你好!我是暇客漫行。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陕西S西安S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半坡遗址1953年春被发现,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半坡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之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之一,“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半坡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之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出土的骨针,有尖端、针眼,可以穿上植物纤维缝衣服或连接物品。穿过这枚骨针,时光一下子倒流了,我似乎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磨制它,他们正在利用可利用的一切来创造出他们所需的物品。在当时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能造出如此非凡的物品,不得不令其后人刮目相看。小小的钓钩,卷曲着,那样自然,现代的鱼钩也不过如此,只是 *** 材料不同罢了。或许在很久很久以前,半坡人在河里抓鱼时,发现前端有叉的木棒总能捕到更多的鱼,并且有很多是挂在叉叉上;或许经过很长时间他们才观察到这一点,但终究是观察到了:钩状能捕到很多鱼!于是这个消息传开了,很多人又开始尝试,于是又过了很长时间,又发明了“倒刺”,真是天才的想象!骨针上的那个小孔——针眼,在我们今天看起来何其简单,而在那遥远的原始社会却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经过了多久才摸索出来的。

红陶欲夺人目。陶器是半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仿佛又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用那双粗糙却灵巧的双手制造着如此完美的艺术品。他们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半坡时代陶器数量很多,技术也比较成熟。如出现了大量的陶钵,陶缸,陶盆,甄等。我们更高兴的是亲眼看到了尖底瓶,这是半坡陶器的代表作。有一小型尖底瓶,一尺高左右,左右各有一耳,便于提携。它是一种汲水器具,其汲水过程符合力学原理:将尖底瓶侧置水中,待汲满了水,尖底瓶会自动浮起来并且保持平衡。这可能是尖底和双耳起到了平衡作用吧。我们都很难想象半坡人如此高的智慧。还有一种大尖底瓶,有1米多高,重量也较大,但是至今这个尖底瓶的用途还未弄清楚。我猜,这种大尖底瓶可能是一种贮藏食物的器皿;也有可能是他们为了供奉而特别制造出这样一个大造型;还有可能是由于尖底瓶对半坡人帮助很大,他们为了纪念它、感谢它而造出这个大瓶子来。我觉得很奇怪的是,半坡人是怎么从日常生活实践中得出这个力学原理的?即使他们脑中没有什么力学原理可言,但他们却造出了这么漂亮又实用的尖底瓶,这仅仅是半坡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吗?我有点狐疑。

陶器上有很多图案,较多的一种就是鱼纹了。由于半坡人居住在浐河沿岸,渔业自然在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对鱼也就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他们想记录下来,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就只有通过在陶器上的纹饰来表现了。这里并不是说半坡人以鱼为图腾,只是鱼已经在半坡人的精神意念中了,人面鱼纹也随之产生了,这也是半坡人对美的追求。

我也追寻着半坡原始的美,追寻着历史的美。

除居住村落外,墓葬在遗址中占有很大的面积,每一个氏族都有其公共墓地。墓葬主要分为土坑墓和瓮棺墓两种。土坑墓多分布在公共墓地内,其内埋葬的是成年人:有单人葬,双人合葬,四人合葬,但均为同性合葬,没有发现异性合葬;还有二次葬,仰面直肢葬;还有俯身葬,可能是氏族中的某个因犯了错误而受惩罚的成员的下场;有屈肢葬,这有可能是外族人入侵被俘或血亲复仇中抓获而被活埋的。还有一种就是瓮棺葬,是埋葬夭折的幼儿的,一般位于居住区之内的村落路旁,并且每个陶瓮上都留有一个小孔,可能是供幼儿“灵魂出入”的吧。

结语:打开历史这扇大门,我走进了半坡时代,又从那里走了出来,我得到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认识了几块陶片、几根骨针、几把石刀吗?不,我们要接受历史,还要去思索历史,要不断地去探索,去轻轻揭开克里奥女神的那层面纱,让她更清晰地向世人展示她的多彩和魅力。

半坡遗址欢迎你,希望半坡遗址能让你思想穿越时空,触摸6000年以前的脉搏。


假如你是半坡人如何生活一天?

假如你是半坡人如何生活一天?

假如你是半坡人如何生活一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