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是什么意思?

到此一游 56分钟前 阅读:1 评论:0

研学旅行是什么意思?

研学旅行是由XX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究竟该如何定义,对教育孩子有什么好处?

研学旅行,作为融学习教育与户外旅行两大行业于一体的教育形式,在今天户外教育领域不断升温,是有国家政策导向的。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简称《意见》)。其中明确界定“研学旅行”概念: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XX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XX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对孩子的教育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主动适应社会

我们从国家界定的研学旅行概念中,可以明确看出研学旅行是一项行进在校外的教育活动。校外的真实社会场景,与孩子们在课本上学到的旧有知识,是存在千差万别的。

《意见》中指出,开展研学旅行,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这无不在说,孩子们要在“行万里路”的旅行中,重新认知户外的鲜活知识,在真实情境中领悟真谛。

2、推动素质教育进程,综合实践学习

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国家,也在一直提倡中小学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及课程的普及。2017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公文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目标的一大有力途径,便是“研学旅行”。卓有成效的研学旅行,将会“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资源(《意见》)为孩子准备充实的户外活动。例如,中小学生可以深入老革命根据地,进行农艺劳动、为老战士放映公益电影等。

3、培养文明旅游意识,学会做人做事

研学旅行,富于教育意义的同时,也有着明确的旅游属性。文旅活动,愈来愈多得到家长朋友的重视,多数家庭在小长假期间会选择家庭集体出游。

文明旅游习惯养成,也该从娃娃抓起。隶属校外教育的研学旅行,正是培养文明旅游小公民、提升全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同学们集体出游中,学会团队合作、懂得体谅与包容、体悟社会生活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旅行中的教育,旅游中的学习,真实场景的鲜活知识,行在路上的智慧获得,何乐而不为呢?小户相信,研学旅行,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将会让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大的收获。

以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共同讨论、指正,多多补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