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武松是怎么来到清河X的?
水浒传中武松是怎么来到清河X的?
宋江因故杀了阎婆惜,被官府海捕捉拿,在兄弟宋清陪同下逃到沧州柴进的庄上避祸,遇见了武松—— 宋江扶起那汉,问道:“足下是谁?高姓大名?”柴进指着道:“这人是清河X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已在此间一年了。”宋江道:“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多幸,多幸!”(《水浒全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 这里,从柴进口中得知,武松是清河X人,这是水浒中之一次出现清河X,但以后的水浒故事并没有在清河X展开,不过,因它是著名梁山好汉武松的故乡,所以,特别吸引读者的眼球。 那么,水浒中的清河X在哪里呢? 很长一段时间,一提清河X,多注为北宋时属河北东路恩州、入金后改隶大名府、元代属中书S大名路、明代隶京师广平府、今之河北S清河X。孙景全先生在2006年出版的《水浒博览》中写到“清河X”亦说:“北宋时属河北东路恩州,即今河北S清河X。”笔者在《水浒传部分地名今昔谈》(见《史话梁山》,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2.之一版305页)一文中也沿袭此说。 然而,细读水浒原著,根据书中所描写的清河X地理位置则并不是今河北S的清河X。这里从“文史”的角度说明之。 清河X之名在水浒中出现,集中在第二十三、二十四回,接连出现了十几次,尽管都只是从对话中带出来的,并没有实写,但从这些对话中却明显看出它的地理位置。 《水浒全传》第二十三回中至少有三处证明,此清河X不是今河北S之清河X。之一次写“武松思乡,要回清河X看望哥哥”,离开沧州,“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地面”。第二次写武松在“三碗不过冈”酒店“前后共喝了十五碗酒”后,要过景阳冈,酒家不让走,说冈上有只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已“坏了三二十条大汉姓名”。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X人士,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第三次是武松打虎后,“知X见他忠厚仁德,有心要抬举他,便道:‘虽你原是清河X人士,与我这阳谷X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参你做个都头如何?’”。 众所周知,河北S之清河X在沧州西南170公里,阳谷X在沧州西南260公里,中间还隔着东昌府,清河X在阳谷X西北110公里,从沧州到河北清河X决不会经过阳谷X。再者,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110公里称不上“只在咫尺”,清河X的武松也不会常常路过阳谷景阳冈,“走过一二十遭”。这就是说,《水浒传》中的清河X的地理位置一定在阳谷景阳冈以南不远的地方。 对此,清代程穆衡在他的《水浒传注略》“景阳冈”下亦写到: 景阳冈在清河X北,余过时,乃一土冈,并无树木,亦并不险峻,今古不同如此。 这里,程穆衡明确写“景阳冈”在清河X北。关于景阳冈在阳谷X地面这一点人们是没有争议的,所以,水浒中的清河X的地理位置亦应在阳谷X南。 然而,常识告诉我们,不论在水浒故事时代,还是水浒作者时代,阳谷X南的确没有清河X。那么,水浒中写的这个清河X是什么情况呢?聊城S文化局的魏聊先生曾对此作过考证。 在今阳谷X西南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叫清水河,俗称清河,为济河支流,后为黄河吞没。在清河故道、距阳谷仅有17公里的地方有个清水河村,现为河南S台前X清水河镇驻地。该村是一个古村,为历代军事要地,南北朝时,檀道济北伐曾经此地。 《台前X志》第六章“兵事”之一节“古代战争”中记载:“刘宋元嘉八年(公元440年),命令冠军将军檀道济速救滑台(滑X)接应毛修苜芏(mudu)。檀道济自清河进兵,为魏军将领孙长达、孙道生所据,先后在清水河一带急战三十余次,魏军多数获胜。丰堆原名卸甲陵,为檀道济卸甲歇兵之所。后又转战今X境东部高粮亭斩魏济州刺使悉炳库皆获全胜。檀道济‘唱筹量沙’传为古今奇计,即此役”。另传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曾寄居于此。 由此可知,今清水河镇在公元440年就存在,并在此发生过重要战争,为历代军事重镇,有相当长的历史沿革和较高的知名度。北宋的武松生长于这样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自然养成了“行侠仗义、抱打不平”的习气。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作者自然知道“唱筹量沙”的古今奇计,熟悉这个曾经发生过重大战役的兵家重地。清水河镇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其本身成为《水浒传》中清河X的原型应该是不足为奇的。 这也可理解《水浒传》中虽多次提到清河X,却一直不提它的归属,原因就是把一个清水河“镇”提格成“X”,一是出于对武松的尊重,二是为了便于叙述,自然不好说明其归属的吧? 水浒中武松的故乡清河X地理位置就是位于今东平湖水库西北之今河南S台前X辖区的清水河镇,这是不容置疑的 《水浒传》是元朝流传的,明代整理成书。写到在沧州武松和宋江说要回家看哥哥,是先在坐船沿(运河)从沧州---阳谷张秋, 到现在的台前X清河乡老家,过景阳冈在阳谷当官见到了哥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