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强调血统,嫡长子继承制,但为什么真正顺利把皇位传给嫡长子的好像也不多?

趣味生活 50分钟前 阅读:1 评论:0

古代强调血统,嫡长子继承制,但为什么真正顺利把皇位传给嫡长子的好像也不多?

嫡长子继承制是我国国家诞生后形成的更高行政权更迭制度。

嫡,一是皇帝或更高首领的亲生儿子。

长,最年长的,儿子中的老大。

一、早期的原始社会采用的是禅让制

部落首领选择能力强的人来继承权利。最早是三皇五帝。

按照一些古籍记载,三皇分别是燧人、伏羲、神农。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战国策》中对五帝的描述分别为:羲(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秦国的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中认为五帝分别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一般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

三皇五帝时代的首领本身都是实干出来的:体格高大,膂力过人,聪明勇敢,有很强的团结协作能力。不论在捕猎获取食物,还是部落间战斗都很有能力和组织水平。重实干。例如九成宫《醴泉銘》在赞美李世民时魏征就写到“同尧肌之如腊,甚禹足之胼胝”在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利移交中,采用的是禅让制。禅让制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要得到主要长老和大部分部落成员认可。这是历史古籍给我们的大致印象。

但是从出土文物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尧为了夺取权利就把舜囚禁起来,并活活饿死。

到了国家建立后,不论是奴隶制的夏商周和秦汉以来封建社会都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二、嫡长子继承制难以坚持的原因

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往往难以很好很严格地坚持下来。

1,作为年迈天子或皇帝,在选择接班人时,他自己就不严格遵守。出于自己个人爱好,放弃太子,另择他人。有的取决于与哪个夫人关系好坏。例如,太宗李世民,废承乾,废李忠,立第九子晋王李治。

2,由于年迈皇上不能很好遵守原则,大臣们也就往往投机取巧,选择与自己亲近的皇子作为储君来向皇帝推荐。在汉以后,太监们为了自己利益也利用接近皇帝和皇子们机会多缘故,染指立储!太监之间往往为立储而大开杀戒例如晚唐时的左军中尉仇士良,不止一次就按自己意愿行废立之事,打击对立的另一帮太监!

3,政治局势不稳定。皇帝往往在更高政势力之间,搞没有原则的平衡。皇帝最忌讳的是大臣谋废立。而为自身未来计,宗室长老和朝中大臣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废立太子的斗争。

康熙,乾隆为主清朝就是例子。

4.后宫的干预是嫡长子继承流产重要原因,也是架空皇帝的重要根源。吕雉,武则天,西太后等都是历史实事。武则天打压亲生儿子太子李贤,慈禧鸩杀光绪帝,相当恶度。

5,皇权强势,太子没有明显毛病时,嫡长子继承制还是会得到贯彻。历史上不在少数。

唐肃宗长子,为代宗,代宗长子德宗。德宗长子顺宗,顺宗长子宪宗。宣宗长子懿宗。北宋朝神宗为英宗长子。钦宗为徽宗长子,但同时被金国掳掠至北国,受尽**而死。南宋没有嫡长子当皇帝!端总赵昰(是)为度宗赵禥长子,但有度宗幼子恭帝赵显在他之前做皇帝2年!

元朝98年十一帝中,仁宗长子英宗(1320—1323在位),在“南坡之变”中,被被政敌铁木等贵族所害。武宗长子明宗,在1329年仅仅当了8个月皇帝就被毒死,死时29岁。

朱明十六帝中有六人以嫡长子直接继承大宝:1.成祖长子仁宗。2.仁宗长子宣宗 。3.宣宗长子英宗(英宗长子宪宗隔宣宗次子代宗为帝,不计)。4.孝宗长子武宗。5.神宗长子光宗。6光宗长子熹宗。光宗服“红丸”,在位仅仅一个月!

清朝十一帝,只有文宗(道光帝)长子穆宗(咸丰帝)一人以嫡长子承继地位(在位15年)。

三、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的历史实质

由此可见,为了平衡各种力量相互无原则博弈,避免国家内力消耗,建立的嫡长子继承制,看起来很公平,很好听,但实际上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贯彻。而明朝有六位之七位太子继承大宝,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而清朝十一帝,只有咸丰皇帝以长子身份继承皇权!

皇帝,是集军权、政权、司法权与宗教文化精神权利为一体的更高决策者,是国家管理权更高分配人,是经济及物质利益更高划分人,因而成为社会力量争抢的更高目标。“嫡长子继承制”往往成为政治斗争的一面遮羞布,而且这块遮羞布,很多时候可有可无。嫡长子往往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以太子身份即位,或者在位月余,数月,有的在位较长,却成为太监,权臣的手中木偶。

更高行政权的不被有效约束,导致的无原则政治斗争成为封建社会2000多年来循环往复,发展缓慢,思想保守僵化的重要因素!


古代强调血统,嫡长子继承制,但为什么真正顺利把皇位传给嫡长子的好像也不多?

古代强调血统,嫡长子继承制,但为什么真正顺利把皇位传给嫡长子的好像也不多?

古代强调血统,嫡长子继承制,但为什么真正顺利把皇位传给嫡长子的好像也不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