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简短
人际交往心理学简短
人际关系中,很多人看人都会有先入为主看法,这就是心理学上首因现象在起作用。
首因印象强调了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与认知往往取决于之一次见面,之一次见面带来的印象深深的刻入人当你脑海里经常挥之不去。
之一印象主要是我们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心理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有目的性的吗
终于找到一个好问题,有点小兴奋。
我知道这种没人理的问题,可能是头条系统后台问的,但依旧不影响这是一个好问题。
在心理学中,人与人的交往指的就是建立关系、维护关系的行为,那么这个问题的放大来看,就是“行为是不是都是有目的的?”
看起来问题变大了,但是答案却简单了。
标准答案:是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有动机的。
懂点心理学的人可能会问,不是有无意识行为之类的嘛,有些行动是下意识引发的,根本就没有动机。
比如你走来路上,突然见到一个老同学,你打声招呼,这就是交往的一种,但这明显没有目的,只是寒暄几句,后面大家就各走各路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嘛?
并不是。打招呼是交往的行为,这点没问题,但试想你为什么不跟陌生人都打招呼,为什么只跟老同学打招呼,你打招呼为什么要寒暄,而不是开口借钱?
人本身是一个懒的物种,如果没有目的,人类根本不会做任何多余的动作。所以,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我们的意识引导的。而无意识,并不是行为没有意识,而是我们作为行动者,忘了这个意识或者不知道这个意识的存在。
有点绕,我给你举个例子,这也是一个实验:5只猴子,一把梯子,梯子最上面放香蕉,但是只要一有猴子爬梯子,就会触发机关,5个猴子都会被冷水泼。经历过一段时间后,5只猴子都知道,梯子不能爬,哪只猴子爬,就会挨其余4只打。然后把机关撤掉,开始换猴子,之一只猴子换进去,一爬梯子就挨打,很快就不敢再爬了,然后接着换,直到原来的五只都换走。但是结果是,新来的五只猴子,在没有冷水机关的情况下,没人任何一只敢爬梯子去拿香蕉。
没有猴子知道,为什么爬梯子会挨打,但是别的猴子只要敢爬,大家都会去揍它。这就是无意识行为。
简单一个寒暄,你觉得没目的,但其实有的,比如为了维护关系,为了下次可以跟他借钱,你没想过这个交往的目的,但你的潜意识知道,这个寒暄是对的,有利的,这就是目的。你不知道而已。
我是梦想蓝图kandy,改变,从梦想开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