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火锅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舌尖美味 2小时前 阅读:2 评论:0

重庆火锅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我是川渝地区的,家里曾开过一个火锅的小店,我来给题主介绍一些重庆火锅的历史故事。

先从火锅起源讲。有这样两个历史故事:一种说法是火锅是由成吉思汗发明的,因为当时成吉思汗南征北战,看见士兵吃传统的烧烤羊肉太费时间,为了避免部队贻误军情,便图方便将羊肉切成小块丢沸腾的锅里煮,这样火锅就诞生了,正是火锅的出现才让蒙古骑兵填报肚子,开辟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第二种说法是由长江三峡的纤夫发明的,一千多年前,长江三峡江畔的一群纤夫日出而作每天迈着沉重的脚步,拖着疲惫的身体,担负着艰苦的工作。日入而息,这群纤夫就在长江边儿上就地用石头垒砌土灶,架上铁锅,再掏出随身携带的辣椒、花椒、胡椒等香辛佐料,取长江水以肉下酒,来消解每天的疲劳。正是火锅让长江边的纤夫们每天都吼着激昂的号子,江边飘出的缕缕青烟是纤夫们被夕阳拉长的背影。

现在说到火锅,可能大部分人会想到川渝地区的香辣红油火锅,其实火锅并不是川渝地区的特产。“火锅”,上火下锅。一万多年前,老祖先有了器皿,会使火吃熟食,就诞生了“火锅”。在历史的长河里,火锅不断的发展,而火锅的发展正好侧面反映了中国餐饮史的演进。用锅的原料从石头到铁,调料品的丰富等。

再说一个火锅演进的历史故事。在南宋时代,有这样一个叫林洪的人,有那么一天,林洪要去武夷山拜访一个隐士。当林洪快要到达隐士的住处时,天下起了大雪,因山上坡度大,下雪又滑,刚巧不巧,一只飞奔于山间岩石的野生小兔兔一个不小心脚滑滚了下来被林洪抓到,林洪本想烤着吃了,但隐士告诉他,要放个生炭小火炉,架好汤锅,切薄兔肉,用酒、酱等弄一个调味汁,并在热汤中涮着吃这兔肉,林洪觉着这样吃法甚为鲜美,且能在大雪纷纷的寒冬里约上好友谈笑风生共享着人间佳肴,高谈阔论间随性而食,气氛融洽非常愉快,因而便为此吃法取了个“拔霞供”的美名,取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

而到了清朝,乾隆下江南就经常食火锅,便让火锅越来越流行,到了清末民初火锅越来越普遍,到如今,火锅已是好多人的心头爱了。

重庆火锅的起源和历史

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是汉族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 。

二十年代在重庆江北城发展壮大。一般挑担子零卖小贩将水牛毛肚买后,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一般卖劳力的工人,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档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重庆人的口味。

今日火锅的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就是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 *** 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可以说它是火锅的雏形。

《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的周边,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历经秦、汉、唐代的演变,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锅的记载。

直到明清,火锅才真正兴盛起来。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其盛况可谓是当时中国火锅之最。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到1550个,其规模堪称登峰造极,令人惊叹。

据传大约在清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开始出现毛肚火锅。抗战时期,重庆的火锅餐饮有较大发展,大街小巷遍开火锅店,在二三十年代,重庆的鹿氏夫妇开办了“三五火锅馆”,其后又出现了著名“重庆崽儿火锅”、“百年渝香”、 “柒桌”等等火锅店。在此基础上,演变为现代的重庆火锅。重庆火锅随着改革春风迅速辐射全国。从西北戈壁腹地格尔木到东海之滨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从北国冰城哈尔滨到椰岛首府海口S,都有重庆火锅馆的影子,到处都可以品尝到重庆火锅的独特风味。

由于重庆火锅的影响,四川地区的火锅逐渐兴盛起来,内容更加充实。四川地区的大部分火锅以重庆火锅为主流,各地火锅为支流一起汇合成一条美食之河。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火锅店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上海,重庆火锅猛烈冲击上海滩;在南京,扎根大小饭店、百姓家;在深圳,“山城火锅”随处可见;在天津、昆明、贵阳、**、西安……重庆火锅已流传全国,香飘四方。

重庆火锅不仅香飘国内大中城S、边陲小镇,而且作为渝菜烹饪文化远渡重洋,在日本和南洋落户。在港台,重庆火锅十分走红,在国外,如日本、美国、俄罗斯等,重庆火锅也有一定影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