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请封“假齐王”错在了哪里?

游戏电竞 30分钟前 阅读:2 评论:0

韩信请封“假齐王”错在了哪里?

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都很重功名利禄。吴起本是邹国人,为功名先后去了齐、魏、楚等国;商鞅本是卫国人,去魏至秦,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有孙膑、苏秦、张仪等,都是如此,为功名都抛弃了自己的母国,也许那时的国家概念还不那么深入人心吧,毕竟都是周天子属下的诸侯国,天下宗周还是他们的统一认识吧?但也有爱国者,像屈原,像郑国的烛之武,鲁国的曹刿等人。韩信少时穷困,一直想出人头地,改变自己的窘境,也许是沾然了先秦的崇尚功名风尚吧,没有政治头脑的他,偏想挤占功名利禄的光环。这不,乘刘邦危急需要他救助时,他向刘邦提出了请封“假齐王”的要求。刘帮在荥阳被项羽围困,危在旦夕,急需韩信紧急救助,韩信听从手下劝说,以求封“假齐王”作条件,逼迫刘邦。刘邦听了使者的要求,当时就大骂韩信。这时张良桌下踢了刘邦一下,刘邦会意,马上改口说:“大丈夫要封就封真的,做什么假齐王!”于是刘帮就封韩信做了齐王,韩信高兴,马上起兵去帮助刘邦解了危急。然而等刘邦灭了项羽,一统天下后,就对韩信下了手,先改韩信做了楚王,又假作游云梦,抓捕韩信回京,并贬封其为淮阴侯,以后吕后更是秉承刘邦之意,杀害了韩信。一代兵仙,就此陨落。我们在感慨叹息之余,感到韩信之所以招致杀身之祸,其自身也是有一定过错的。

韩信请封“假齐王”错在了哪里?

韩信请封“假齐王”错在了哪里?

常言道:没有三把神砂,怎敢造反西岐?韩信不懂天下大势。早在秦始皇东巡时,向人显示天子威严,刘邦见了,当时就羡慕地说道:“大丈夫生当如此啊!”可见刘邦早有统天下之心,做帝王之意,他要做秦始皇,是决不情愿六国死灰复燃的。他敢带领众人造反大秦,不甘心项羽封侯,聚山东诸侯反叛项羽,就足已表明刘邦的雄心壮志。韩信没有认清这些,盲目听从身边谋士劝说,要挟刘邦请封“假齐王”,已预示了韩信以后的命运。韩信没有政治头脑。韩信既然请封了齐王,为了自保就要在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既要帮刘邦,又要防刘邦,扩充自己的实力。但韩信呢?听了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更是感激刘邦,马上出兵帮刘邦解困。之前,韩信困穷,正是刘邦听从了萧何的推荐,拔韩信于稠人之中,登台拜将,给予了韩信无上的荣光富贵。韩信如果真的感恩刘邦,就不要再有更多的非非之想,就不要为一些谋士的劝说而动心,就要踏踏实实地一心一意为刘邦打天下,向萧何、张良等人多取经学习。倘能如此,也许韩信还能得以善终吧。但是韩信为功名利禄之心所迷,一而再,再而三地为蒯通等谋士所迷惑,犹疑不定,既不下决心做准备,又对自己的功名地位贪恋不已,最终受到迫害也是必然的。韩信请封“假齐王”的时机不对。趁人之危,要挟别人,一向为人不耻,等别人化解危机后,自然会怀恨在心,不但不会感激危急时对他的帮助,甚至还会翻脸不认人,明着暗着就会施以迫害报复手段。韩信明知自己的荣华富贵是刘邦给予的,军队、将领又都是刘邦的,自己能取得如此地位,如此成就,都是依仗刘邦的结果。常言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韩信本应全心思报,全力为刘邦解困救危,却在刘邦危急时,逼迫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其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刘邦怎能不气愤,怎能不恼恨,过后又怎能会不清算?

韩信请封“假齐王”错在了哪里?

因此作为韩信,如果真的内心很感恩刘邦,就要以死报效,效法萧何张良,对刘邦再无所欲无所求;如果真的想自立为王,就早作准备,扩充属于自己的实力,达到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以确保自己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对决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