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期待的智慧气象将会有哪些脑洞大开的发展?
你所期待的智慧气象将会有哪些脑洞大开的发展?
答:当降雨量达到阈值,积水监测和内涝风险管理系统自主运行,并将预警信息推送至政府决策部门,交通、市政等部门迅速采取行动,灾害风险得到大大降低;当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供暖、电力等单位将根据定制化的预报产品,启动相应的预案将对公众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当台风来临时,出海打渔的“船老大”直接收到包括气象预警在内的各类信息,按照引导回港避风......
在前端,气象部门搜集、应用、分析、运算气象数据更为“智慧”,预报产品更加精细化;在应用端,从防灾减灾到保障生产活动,再到公众意思主线各个方面,“智慧”的气象服务正在改变你我的生活。
数值预报的发展:如今,GRAPES全球预报系统的平均可用时效达7.3天,其运用的卫星资料占比达70%,中国区域短时降水预报能力接近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模式空报问题得到缓解;与国外模式相比,该系统对中国区域降水预报形势,特别是中国东南部主降水区预报形势与实况更为接近。
22017年6月15日,“数值预报云”正式投入业务运行,标志着我国数值预报应用进入“云时代”。全国气象部门通过它均可快速共享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和华北、华东、华南三大区域气象中心的高分辨率区域数值模式产品,有助于提高各地精细化预报能力。
信息化发展:“智慧气象”既要依托海量数据,更要善于搜集、传输、储存、处理海量数据。硬件方面,气象部门建设了“天地一体化”的通信网络系统;软件方面,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是气象部门交出的答案。
另一方面,气象部门的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能力以达到每秒1360.7万亿次,全国8个区域中心高性能计算能力总计340万亿次,我国初步建立高性能计算资源的实时监控系统和有限调度能力。国家和区域数值预报中心也开始尝试使用“太湖之光”“天河二号”超算资源开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业务移植和科研开发。
智能网格化预报发展:从手绘天气图到数值预报,从格点化预报到网格化预报,当前,我国天气预报的自动化和智能水平已大大提升。
我国气象科研人员正在探索开展72小时内的1小时间隔预报,将日极端气温和湿度预报时效延长到15天,并试验开展2.5kmX2.5km网格的全国天气预报,以及10kmX10km网格的全球预报。
“智慧气象”参与的未来,对未来气象行业有怎样的发展呢,让我们来一场头脑风暴,畅想一下未来的无限可能。
①量子计算机助力破译更繁复的天气“密码”。经典计算机需要100年才能破译的密码,量子计算机用1秒钟中就能搞定。所以量子计算机在气象预报领域的应用非常值得期待。
②大型无人机将为台风进行CT式扫描。大型无人机可以实现飞行高度1.5万米以上,可以在台风顶部,避开台风的危险区,对台风和对流云内部结构进行精细化扫描,获知其微物理结构和内部动力及热力信息,大大弥补目前台风和对流云观测手段的不足,为台风路径、强度预报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资料,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③微小卫星可快速提升全球观测覆盖率。国际上通常把小于1000公斤的卫星称为广义的小卫星。“碳卫星”重600多公斤,是目前唯一一颗应用于我国气象研究领域的小卫星。未来,从全球层面看,现在又非常多的计划考虑利用微小卫星组网获取气象观测的大数据,如温室气体、城市污染气体监测等。
④人工智能:补充数值预报不是梦。当人工智能发展浪潮席卷全球,气象领域也透露着人工智能的现代气息,如天气预报专家系统、智能天气信息采集系统、智能预报系统、智能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应急应用在天气预报中的人工神经网络等。
⑤可穿戴设备:人人都是“气象站”。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从感应观测延伸而来的众包数据成为可能。比如交通大数据在全国普遍应用,下雨天时,可以分析某一时段某一路段的车辆雨刮频次,以此作为当地降雨量的参考,这也为今后天气预报信息收集进行补充和创新。发展至今,感应数据即便是非气象的,也可以用于气象观测甚至预报服务,带来颠覆性创新。
你认为的“智慧气象”又是怎样的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