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疆巴先老人仍然在用原始技艺驯养猎鹰?

到此一游 11小时前 阅读:2 评论:0

如何看待新疆巴先老人仍然在用原始技艺驯养猎鹰?

我看到了巴先老人对自然之物的发掘、探索、生命的思索和觉悟。他把鹰当成自己的孩子,我想是带着对生命与生活最原始的感知。很多原始技艺都濒临失传,新疆木垒X的哈萨克族老人巴先仍然在用原始技艺驯养猎鹰,是一份坚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或许多少年后,我们只有在泛黄的纸片里寻找关于驯养猎鹰的故事。尽管时代不断变迁,但对于巴先老人这样的原始技艺传承人来说,成功或许就是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也饱含执着、求精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传承成为他的信念,与他的生活密不可分。

猎鹰有着各自的特征,不同特征也隐含着训鹰者的特质;年龄的分类隐含着对猎鹰人性化的认知,一定意义上,这种分类隐含着原始游牧生活、生产及其游牧文化的影子。作为猛禽的鹰,与孔雀、凤凰相比缺少美丽与宠爱,但它有犀利的目光、雷一般的脾气,它凶猛、强悍、勇敢。训鹰的过程是漫长的,训鹰也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它有自身的窍门技巧,只有懂得技术的人和勇者方可从事或者继承父业者才可进行鹰猎活动。随着民间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日渐普及,鹰隼类动物被列入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驯养大型猎鹰的现象已经极为罕见。目前,新疆各地民间驯养猎鹰活动中所体现的,更多的是对民族传统的恪守和对猎鹰的一种特殊情感。哈萨克族是草原民族,一年四季游牧生活,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欣赏雄鹰翱翔于天际及鹰雕狩猎的精彩瞬间。所有哈萨克族男子在幼年时代几乎都渴望像鹰一样自由飞翔于天地之间;成年后,幻想破灭,人既然不能像鹰那样飞翔,那么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鹰,同样可以借助鹰实现自己的某种飞翔梦想。于是,草原上就有了养鹰者。

但是,时代已经不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已经成为历史,猎鹰早已失去用武之地。可以适当的保留,但不应该发扬和提倡,不应该让这项传统技艺变成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