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号地铁修建经费
上海1号地铁修建经费
首先,上海地铁一号线不是德国人造的,是上海人自己投资,自己造的,只不过借助了包括德国在内的部分国外贷款。
上海地铁一号线,工程投资约57.44亿元。由上海S *** 投资,一号线建成后整体投入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通集团)。一号线的车辆和售检票系统资产再由申通集团注入上S公司申通地铁。上海地铁一号线国外融资情况:联邦德国 *** 贷款4.6亿马克,法国混合贷款1.32亿法郎,美国 *** 赠款与商业贷款2318万美圆。地铁二号线,工程投资111.58亿。采用了S、区两级 *** 共同投资体制,并积极利用国外优惠贷款(约8亿美圆外汇)。项目建成后城**司将其投资入股申通集团,沿线各区投资由申通集团回购。外资(上海 *** 借还)约1/3,主要用于购置车辆、控制设备,沿线区 *** 约1/3,主要用于前期及车站建设;城**司约1/3,主要用于区间隧道和车辆段建设。上海微电子十年研发经费只有6亿,人少钱少,光刻机进展缓慢,华为海思和中芯为什么不入股与其合研光刻机
上海微电子是一家非常特别的公司,临危受命国家自研光刻机。然而,从2002年到现在,研究经费只有6亿,研发团队只有几百人。属于人少钱少,而且还被美国为首的《瓦森纳协定》层层限制。所以,光刻机进展缓慢,手上也只有90nm光刻机。那华为和中芯为什么不入股合研光刻机呢?
1、谁都没有先见之明
在20世纪80年代,集成电路已经成为电子产品的”心脏“。而当时,集成电路产业链也已经开始了更加细分的分工方式。主要有:设计/IDM、代工生产、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及材料、EDA及IP。而这所有分工领域,当时的中国都是非常弱势,基本都是靠国外技术。
当上海微电子自研光刻机被列入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02 的项目之一时。中国的民用芯片还是可以通过台积电、三星等代工工厂生产的。而华为、中兴这些企业最紧迫的是芯片自主设计,这个直接关系到他们生产的通讯终端和通讯设备。所以,华为、中兴更多的是投入到芯片设计当中去了。那时,根本不会想到要自己去投资研发光刻机装备。直到这几年,美国加大了科技制裁,我们才想到了光刻机之痛。
2、华为、中兴就算支持也未必能帮得上太多忙
话说当时,华为、中兴也是在快速发展阶段,他们需要最有利于提高S场竞争的芯片设计。有了自主设计,芯片才有竞争力,产品才有竞争力。所以,华为、中兴自然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芯片设计上去了。
退一步说,如果华为、中兴真的投入到光刻机上来,也未必能帮得上什么忙。因为,光刻机研发的前期投入非常大,烧钱非常厉害。但是产出呢?却是一个未知数,有可能十年都没有一个产出,也有可能产出的成果不如别人,卖不到任何钱。上海微电子这10年来的状况,我们都看到了。基本就是投入,没有太多产出。就算华为、中兴进来,也只是多烧掉一点钱而已。
3、自研光刻机关键的是人才和技术积累
众所周知,一台光刻机就是一台高尖端精密仪器,有超过10万个精密零配件。就连能够生产顶级EUV光刻机的A**L公司,它也不是一家公司在研究。它的很多零部件也是全世界共同协作制造出来的。而中国因为《瓦森纳协定》,很多重要零配件是买不到的,只能通过自己研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他们更需要的人才和技术积累。华为和中兴目前的人才基本都是通讯领域和芯片设计领域的人才,和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人才有很大的区别。
总结
所以,上海微电子自研光刻机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人少钱少是必然的存在的困难。而华为、中兴作为通讯科技企业,研发主要着重在芯片设计。早年他们不会想到要去搞光刻机,现在他们也没有太多资金和人力去研究光刻机。毕竟公司是需要生存和发展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