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御前侍卫”是几品官职?
清朝时期的“御前侍卫”是几品官职?
康熙时特设御前大臣和、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职务,没有固定的员额和等级限制,由皇帝亲自选授。这些人基本主满洲、蒙古王公勋戚子弟、宗室子弟及主皇帝所赏识的侍卫中擢其优者。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不归领侍卫内大臣管辖,均归御前大臣管理。御前大臣真实均由勋臣和军机大臣充任。自乾隆朝任命蒙古科尔沁贝子札尔丰阿兼任后,经常由满蒙古亲贵王公兼任。此外,还设有“御前行走”、“乾清门行走”的职务,也属于侍卫制度中的一部分。虽说是一种虚衔,但“行走”带有“见习”、“预备”之意,赏此衔者,可与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一样,成为内廷近御之臣,并经常奉差、执事。如乾隆四十年赏给乾清门行走的有贝勒永福、贝子弘午;道光七年赏乾清门行走的有贝勒奕纶;光绪十五年赏御前行走的有载濂、载泖、载漪、载泽等。因此,御前侍卫、御前行走、乾清门侍卫、乾清门行走等作为一种不固定的侍卫制度,因其接近皇帝,对于王公大臣来说,意义是无比重要的。
而作为清朝常备的侍卫机构——侍卫处,曾改称“领侍卫府”,负责统领侍卫、亲军。其管理人员有:
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六人,上三旗中每旗各二人担任。其职责是挑选侍卫、亲军,训练弓马骑射等技艺,侍卫的考核升降,日常的宿卫值班,朝会、御门听焉得地列侍,皇帝出巡时随扈守卫等等。领侍卫内大臣均由皇帝直接钦选,通常由内大臣、散秩大臣及满洲都统、DX士、尚书、将军中选授。
内大臣——从一品,六人,上三旗中每旗各二人担任。辅佐领侍卫内大臣掌率侍卫亲军,一般由散秩大臣、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内选任。
散秩大臣——从二品,食三品俸,没有员额限制。也是领侍卫内大臣的副手之一。其职多由皇帝特恩补授。如康熙七年,历蒙古额驸英吉德立、贝勒巴克在开国之初蒙古各部尚未归附之前投奔后金,入满洲八旗,因此,令此二人的后裔常有人担任散秩大臣,不使间断;雍正十年,其族阿齐图任散秩大臣时因事革职,雍正帝特地指出康熙时的恩旨,令其族中的担任奏事侍卫的宝德和安褚库均授为散秩大臣。可见,散秩大臣一职是皇帝除封爵外封赏功臣的一个手段,许多开国元勋的后裔都代代有人担任散秩大臣一职。另外,散秩大臣也是宗室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宗室一等侍卫及公、侯、伯、子、男等世爵人员出职的一个出路,这些人授职之妆,经常就授予散秩大臣或署散秩大臣之职。
隶属于侍卫处的侍卫品级及编制为:
一等侍卫——也称“头等侍卫”,正三品,60人;
二等侍卫——正四品,150人;
三等侍卫——正五品,270人;
蓝翎侍卫——正六品,90人。
此外还有随旗行走的宗室侍卫编制:
一等侍卫9人,二等侍卫18人,三等侍卫66人。后来增加了从五品的四等侍卫一职,这一职务仅仅作为宗室侍卫中三等侍卫被降职的一个等级。
清朝御前侍卫都带着刀,皇帝会不会担心被他们刺杀?
清朝的皇帝其实非常注重个人安全问题,这一点我们从皇帝的饮食中就能窥见一二。清朝的皇帝每天至少要吃上百样的菜,每一道菜在吃之前有专门的人先试吃,在试吃之后确定没有下毒以后,才会端到皇帝的面前。而对于皇帝来说,无论一道菜有多么好吃,皇帝也绝不会在这道菜吃上三口以上,以免让他人知晓皇帝的口味,而且菜样也每天变着法子吃,没有固定说每天就吃那些菜,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有人下毒。
连吃的都如此防范,身边那些带刀的侍卫就必然更为谨慎了,毕竟侍卫们都是带着刀站在皇帝身边上班的,万一有一个真心想杀皇帝,要是突然抽出刀直接刺向皇帝,在近距离的情况下,恐怕就很难反应过来了,那么皇帝是如何保证身边的侍卫不会谋害他的呢?主要是在以下三点:
侍卫的出身经过严格挑选,对其身世知根知底
所有能站在皇帝身边带着刀充当侍卫的人,都是从八旗中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帜)中严格挑选出来的,其中没有**。清朝的侍卫管理机构是领“侍卫内大臣处”,设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和散秩大臣统领侍卫。其中领侍卫内大臣官拜正一品,内大臣为从一品,散秩大臣是从二品,从品级来说,放到今天就是一个正国级单位。
这些御前带刀侍卫,不仅出身于上三旗,在成为御前带刀侍卫之前,对其家世、身份及忠诚度都经过了严格的筛查,只要有一点问题都不可能会成为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能够成为御前带刀侍卫的,基本都是宗室、大臣的子弟或是武进士。通过这样的选拔,保证了御前带刀侍卫都是苗正根红的人,所以他们刺杀皇帝的概率,本身就是微乎其微的。
侍卫一旦行刺,其家人都会全部遭殃
在清朝来说,如果敢行刺皇帝,那是谋反的大罪,肯定是会株连九族的。而这些御前带刀侍卫,都是出身于大的家族,一个家族不说有几百号人,至少几十号人是跑不掉的,而且整个家族都在清廷的严格控制之下,一旦某个御前带刀侍卫要对皇帝行刺,那么他的整个家族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一个御前带刀侍卫如果真的要行刺皇帝,他也要想下自己的家人怎么办?父母、老婆、孩子还要一大堆的亲戚,肯定都会遭殃,出于这点,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不会这样做。
侍卫们待遇好,政治前途光明
能够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带刀侍卫的,在清朝来说是一个升官发财的捷径。从身份上来说,御前带刀侍卫头上都戴翎,使他们有别于一般的官员。出行的时候身穿黄马褂,而黄色在清朝来说是皇帝才能专用的颜色,穿上了黄马褂就代表了皇帝,走出去会给人以压迫式的威严感。而黄马褂在整个清朝来说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只有立了很大功劳的功臣才能得到皇帝的这种赏赐,在平时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精神上的荣誉感使得侍卫们通常也不会反叛。
除了精神上的奖励,物质上的奖励也是非常丰厚的。在乾隆四年的时候,皇帝的近侍人员每年只是吃饭的补助就达到了一万两白银。此外皇帝每次出巡、狩猎的时候侍卫们都能得到赏银。
除了待遇上的高规格,在政治前途上御前侍卫也是一个通往**之路的捷径。当时更低级的侍卫如蓝翎侍卫是正六品,比X官还要高两级。高等的头等侍卫是正三品,拿到今天来说也是少将级别了,所以一旦能够成为皇帝的侍卫,那么你就根本不是兵,而是官。康熙朝的两位权臣,明珠和索额图、乾隆的小舅子福康安、大清头号**犯和珅等人都担当过御前侍卫。
因此,对于这些御前侍卫来说,在进去之前就经过了层层严格筛选,保证了其“苗正根红”,进去了以后整个家族被清廷控制,在为皇帝当差的时候待遇超好,且有着极好的政治前途,在这样的情况下,御前带刀侍卫又怎么会突然发疯去行刺皇帝呢?所以在整个清朝的近300年来说,就没有出现过御前侍卫行刺皇帝的案例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