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在征讨张绣的时候,于禁临危不乱、力挽狂澜,可为什么水淹七军的时候却投降了?
《三国演义》中,在征讨张绣的时候,于禁临危不乱、力挽狂澜,可为什么水淹七军的时候却投降了?
答:于禁投降,我看是完全符合投降的条件!
首先,根据《规定》,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是可以投降的,汉水暴涨冲垮了堤坝,淹没了行营,于禁的武器装备全部都被冲掉了,没有武器,用血肉之躯去碰“冷艳锯”?只有投降,没有别的选择。
其次,根据《规定》,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是可以投降的,关羽在俘虏了于禁的人马后,也遇到了这个窘境!无奈,只能去偷孙权的粮食。人还能饿死吗?为了不被饿死,选择投降是正确的。
第三,根据《规定》,突围不了。于禁根本就不是被关羽包围的,而是被汉水包围的,汉水暴涨,白浪滔天……冲不出去了!等着淹死?投降是唯一的活命的选择。
第四,根据《规定》,一切通讯联络都中断了。4G、3G、没有信号;下雨,孔明灯点不着;距离最近的曹仁都没有接到通知!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打谁呀?敌人在哪儿都不知道,打水吧……投降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况且,于禁对关羽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知道关羽不能滥杀无辜,虐待战俘。果然,关羽为了于禁的人马的口粮,不惜一切去偷孙权的粮食……
所以,于禁在征讨张绣的时候,《规定》的四条,一条都不具备。而解樊城之围的时候,四条全具备,甚至超出《规定》许多,他的投降无论如何是明智的。
有的人一定会问,《规定》是谁规定的?其实,我也不知道!你们就看合不合理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