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最先反抗的阶级是地主阶级么,还是农民阶级,好像太平天国比洋务要早吧
面对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最先反抗的阶级是地主阶级么,还是农民阶级,好像太平天国比洋务要早吧
讨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因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几乎是同时开始反抗的。
但是,地主阶级反抗的是来自帝国主义的侵略,然而农民阶级反抗的却是**的清 *** ,是对封建体制的反抗。
太平天国虽然对于帝国主义侵略(即楼主说的造成民族危机的侵略)有所反抗,但其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推翻清 *** ,建立新的 *** 。
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不能放在一起讨论。
自“永安建国”以来,太平天国都遭遇过哪些危机
问题的提出
太平天国,这个词对于不少人来说,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自1852年永安封王,“天国”确立起基本的领导结构开始,到1864年“天京”沦陷。在这十余年时间里,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发展势头曾经达到过**,也曾遭遇过几近崩溃的危机。那么这些危机都有哪些呢?
永安突围仅剩万余残军
洪秀全等在金田誓师后,随即开入紫荆山区建立根据地。但是,由于山区缺乏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且清军越聚越多。洪等不得不率领人马二次转移,并抓住清军布防的疏漏,占领了广西的永安X城。
(金田起义)
洪秀全等在这里站住脚后,立即着手于应对尾随前来的清向荣部。双方围绕永安城外围的争夺展开了血战,由于太平军困守X城缺乏持续有效的补给,面对向荣与乌兰泰等包围圈的收紧,洪秀全与杨秀清等不得不再次突围。
在突围的过程中,因为组织不力,秦日纲等所率的老弱妇孺与辎重等落在了队伍后面,结果被清军发现一顿砍杀,太平军后队损失惨重,而这一失败也严重影响到了士气。虽然石达开等率本部人马打了个伏击,暂时阻滞住了清军追杀,可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后减员严重的事实却未得到根本改变,这可算得上是危机之一了。
(永安建制)
扫北西征俱受挫,南北大营合围天京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为了分散清军的注意力与壮大本部的声势,杨秀清接连派出了扫北与西征的部队。这些人马为太平军里精锐中的精锐,虽然人数少,但在短时间内打乱了清军的部署。
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由李开芳、林凤翔等率领,走河南、过黄河,兵锋直指华北平原。这就是太平天国的扫北军,总数达两万人。
(西方人眼中的太平军)
另一路则由石达开的兄弟石祥帧和韦昌辉的弟弟韦俊率领,出安庆向西进军,并在短短几个月内连破武昌、岳阳数城,给湖广的清军造成了极大的震动。
结果,扫北的部队因孤军深入很快被消灭于河北冯官屯,李开芳等主要将领被俘后血洒北京刑场。
西征的人马则在进军湖北与江西的过程中遭遇湘勇的反击,连丢武昌与田家镇数处要塞,最终不得不狼狈退回到九江作防御。
更让杨秀清等感到担忧的是,就在远征军遭遇挫折时,清 *** 的江南和江北两座大营步步紧逼,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与镇江等围得水泄不通,大有一举攻破之势。新政权在成立伊始,他的都城就成了孤城,这可算是太平天国所遭遇的又一次危机了。
李续宾单刀直入
1858年的冬天,对于太平军来说可算是再寒冷不过了。两年前的内讧不仅让其内部元气大伤,离心离德;还给清军以重整旗鼓的机会。在这一年里,湘军李续宾部以7000精锐打破太平天国在西向的重镇九江,兵锋直指安徽。
而此时此刻,太平军一面的陈玉成与李秀成等部还未兵合一处凝成拳头,李续宾却是步步进逼,大有夺取整个皖中进军天京的势头,局势甚为危急。
那么太平天国是如何转危为安的呢?这还多亏了李续宾骄傲过甚,在皖中逗留时间过长,给了太平军集结主力的机会。所以说,这也可算作是一次危机了。
将领叛降,清军把营扎到雨花台
太平军歼灭了李续宾的孤军后不久,转战于江浙一带,但始终无法寻觅到大量歼敌的机会。就在此时,李秀成的部将李昭寿又投降了清军,让和春等摸清了太平军的虚实。和春与张国梁率大军迅速进逼,夺占了天京外围的九洑洲等据点,天京几乎成了孤城。
绿营兵把战旗插到了雨花台附近,天京城也基本暴露在了清军的炮火下。但是,李秀成并未气馁,而是率轻骑突袭杭州,调出了清江南大营的主力,当清军主力杀出时,李秀成等又翻身杀入空虚的大营,清军大败,危机也暂时得以解除。李等在事后还心有余悸,可见得其压力何等大了。
(影视剧中中的太平军骑兵在行动)
陈玉成被俘,湘军杀过来了
众所周知,陈玉成与李秀成两军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军事支柱。可是,安庆的失陷让陈玉成元气大伤,陈玉成急于恢复实力,便四处召集人马,结果被地方武装的头目苗沛霖所诱杀。
陈玉成死后,湘军的水师也掌握了长江的控制权。太平军在天京附近的火炮试图驱逐,却纷纷被击毁。湘军主将之一曾国荃又一次把人马拉到了雨花台下,这一次可同和春等不同了。
李秀成号召太平军各部回援,力图反扑。但是,就在这之前,为了压制李秀成的势力,洪一口气封了数百个王爵。
结果,这些王爵忙于扩充地盘,根本无暇顾及洪的安危,李的解围计划也以失败而告终。这一次,太平天国未能从危机中缓过劲来,在硝烟中,城头的太平军大旗缓缓落下,太平天国也寿终就寝。
参考文献: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 岳麓书社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香港中文DX出版社
周伟驰《太平天国与启示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陶短房《这个天国不太平》 中华书局
陈舜臣《太平天国兴亡录》 红旗出版社
(美)裴士锋著 黄中宪译 谭伯牛校《天国之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