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有哪些 *** ?需要注意哪些栽培事项
平菇栽培有哪些 *** ?需要注意哪些栽培事项
平菇,作为一种可食用的高等真菌,除其本身脂肪含量低外,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补充人体蛋白质,食用菌作为保健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平菇的生长发育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作为人干种植平菇,一定要注意环境生长的温度,水分,湿度,光和紫外线及二氧化碳和酸碱度等的影响。

一,温度
温度是平菇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平菇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命活动都得在合适的温度下才能正常进行。
我们所人工栽培的平菇主要有三种
1,低温型,分化温度最高在24℃以下,最适温度为20℃以下。
2,中温型,分化最高温度在28℃以下,最适温度为20–24℃。
3,高温型,分化最高温度30℃以下,最适温度为24℃以上。
平菇菌丝体生长阶段与子实体生长阶段的温度要求不同,一般子实体时需要的温度低,菌丝体时高,所以当袋内长满菌丝后要及时降温,否则平菇迟迟不分化。

二,水分和湿度
平菇对水分的需求比较重要,一般培养料中的含水量要在60–65%最适宜,高地都会影响产量,而且配料用水不要用盐碱性过大的水。
在平菇的生长过程中,袋内水份会因蒸发和采收而损失,所以要求菇房要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菌丝生长期间,湿度应在60–70%左右,菇生长期间40–85%之间,过低菇会枯萎,高于95%时会产生各种杂菌和病害。
对于菇室内的干湿调节,可通过通风降湿,地面,墙壁洒水来增湿,但不宜直接往菇体上喷水,以防烂菇。

三,光线
光线虽然对平菇菌丝体生长不起作用,但直射阳光会导致菌丝体出菇迟缓,到了平菇的生长阶段,对光照的要求就大了,需一定强度的散射光,光照不足会导致色泽不好。
四,空气
平菇是一种好氧性的真菌,菌丝体生长阶段对氧气的消耗不大,不过通气与否对其生长速度有影响,所以在装袋时要中间松点,并插孔,在菇的生长阶段对氧气的需求大增,此时需要通气好,氧气充足,否则会造成菇体难形成,生长慢,小菇变黄甚至死亡,所以在菇体形成期间一定要注意室内的通风换气,随着菇体的增长而逐渐增大通风量。
五,酸碱度
大多数的食用菌都喜欢微酸性的环境,酸碱度对菇的产量影响非常大,由于在菌丝生长发育期间,会因呼吸而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使培养料变酸,虽然平菇生长喜欢一定的酸度,但酸性过大会造成菇体的不适,所以我们在配制培养料时,一定要加入适量的碳酸钙,石膏粉,石灰等来调节酸碱度,适之达到微酸的状态。
六,灭菌与消毒
平菇本就是一种菌类,它适合生长的环境必适合其它菌类的生长,所以一定要做好灭菌消毒工作,所以一定要时时注意,发现被污染的袋子要及时拣出深埋或烧掉。
生产中对培养料可采用高温高压蒸汽灭菌,石灰水闷料灭菌,料内拌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灭菌,栽培环境用硫磺,来苏水,波尔多液等灭菌。人手用酒精消毒等。
PS——平菇高产经验及异常问题
科学配料,选好场地,更换品种,覆土撒灰,翻面出菇。
出菇异常
畸形菇是因空气不流通造成的。菇体生长慢,盖厚无柄,是因温度过低造成的。柄长盖小色淡白是因光线不足造成的。菇生长慢,无光泽,菌蕾易枯死,是因为空气湿度不足造成的。菇上长菇是因为空气湿度过大造成的。出菇慢,菇小且少,手捏盖边不出水,说明料内水份不足,但过足会出现水肿现象。
平菇的种植 *** 与管理技术
一、栽培技术
1.1培养料的配制
平菇栽培的培养料可分为棉籽壳、锯屑和秸秆三种。
①棉籽壳98%,过磷酸钙1%,石灰1%,水65%左右。
②锯屑93%,麸皮或米糠5%,蔗糖1%,尿素0.4%,碳酸钙0.4%,磷酸二氢钾0.2%,水65%左右。
③锯屑78%,麸皮或米糠20%,蔗糖1%,石膏粉1%,水65%左右。
④花生秆或油菜秆(粉碎)80%,酒糟20%,水65%左右。
二、菇房设置
菇房要靠近水源,门朝南,南北墙要安玻璃窗,墙壁和屋顶要厚实,便于保温防暑,为了充分利用空间,菇房都是床架生产,床架可用竹木 *** 。架底层离地面16厘米,层距60厘米,最上层以屋内放得下为准,架宽50~60厘米。床架南北排列,架距墙四周60厘米,床架间距60厘米。播种前在每层床架上铺竹竿,每根相距1.5厘米。
三、菇房消毒
对栽培过的菇房要彻底打扫,严格消毒,可用含有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对墙壁和床架等进行喷雾,每平方米面积喷药液22.5公斤,漂白粉随配随用,以免降低杀菌效果。也可用石灰水刷墙壁和床架1至2次,地面撒一层石灰粉。
四、调料
菇房和床架消毒以后,可着手调料。若选用棉籽壳,调料时,先把其放在水泥地上,用清水拌匀,闷2~3小时,料水比以1∶1.2~1.4为宜。气温高水可多些,反之水宜少;土上栽培水可多些,薄膜上栽培水应少些。一般以手握棉籽壳见水珠而又不下滴为度。先将过磷酸钙、石膏等均匀加入培养料中,再加水搅拌,不论用哪一种配方,除播种时气温低以外,都宜在培养料中加0.15%~0.2%的多菌灵,或0.1%的敌菌特,防止杂菌感染。还可以将加水的培养料堆于水泥地上,每100公斤一堆,四周用麻袋或草席盖严,料温超过60℃发酵2天可升至70℃以上,基本上能杀死常见杂菌。调好的培养料必须立即进房,进房前可在上铺一层用0.1%高锰酸钾,或3%石碳酸,或0.25%新洁尔灭浸洗过的薄膜。进料先铺上层床,再铺下层床,每层培养料厚10~13厘米,暖天薄些,冷天厚些。一般每平方米用料18公斤左右。床面必须平整,中部稍高,成龟背形,以利排水。如用稻草作培养料,必须选择无霉变的,先切成长6~10厘米,再用0.5%石灰水浸泡12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淋,直至其中淋下的水的pH为7.5左右为止。这样既可以起消毒作用,又可以使稻草软化。一般每平方米用料 10公斤。
五、播种
培养料进房后即可播种(经发酵的培养基要等料温降至28℃以下)。播种期,春季2月 ~3月,宜早不宜迟,采用中、高温性种。秋季9月~10月,宜迟不宜早,选用低温种。在平均气温20℃以下播种,是平菇稳定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栽培上不仅要选用适宜季节的品种,还要选择菌丝浓白,无黄水,无杂菌,上下内外发透,生命力强,生长均匀整齐的良种。菌龄以接种后30天左右,菌丝发到瓶底,并经一周发透的为好。母种转管最好不超过3代,否则菌种退化,不出菇或出菇少而小。播种时,常采用层播法,分2~3层,即铺一层培养料,播一层菌种,最上层用大块菌种穴播,余下的细碎菌种散播。层播用菌种封面,用种量多,发菌快,杂菌不易感染。除层播外,还可用混播(把菌种和培养料均匀地混合在一起)、穴播和撒播。一般每5~10公斤干培养料,用750毫升的菌种2瓶。播种后,立即用消毒过的薄膜覆盖,保温保湿,防止杂菌感染,以利发菌。
六、管理
在管理上,播种后及菌丝布满培养料之前,如料温高于28℃,要掀膜降温。膜内凝结水珠过多,也要及时掀膜抖去。除去这两种情况外,尽量不要揭膜,以免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感染杂菌。为了“促菌抑杂”,发菌初期尽可能放在20℃条件下,待菌丝布满培养料表面,再把温度提高到23℃~25℃,使菌丝活性增强,养分积累增多。经20天左右,当菌丝基本长满培养料时,应给予散光,降低温度10℃左右,促进原基发生。在适宜温度下,菌丝见光6~12天就可以分化出原基,这时要及时揭去薄膜,防止料面形成菌膜,影响出菇。如菌丝已布满培养料多天,而原基迟迟不能形成,可以“搔菌”,即用铁钩刮去料面老菌丝,给予散射光,降低温度,适当喷水,加强通风,就可逐渐发生原基。
一般播后30~35天出菇,平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经过原基期,珊瑚期,伸长期,形成期,幼菇期,成熟前期,成熟中期,成熟后期,老熟期。管理的关键时期是促进珊瑚期向形成期转化,提高成菇率。珊瑚期是两极分化最明显的时期,发育好的子实体,珊瑚状顶部膨大发育成菌盖,珊瑚状下部长出为菌柄,进入形成期。发育差的中途夭折,萎缩死亡。这时必须加大通风量,增加散射光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环境湿润,但不能向菇上喷水,忌干燥、高温、直射光、大通风和农药。当菌盖直径1厘米以上,适当增加用水量(可在菇上喷水),加大通风,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生长,但遇到低温和高温,不能在菇上大量喷水,特别是菌盖上水分过多,易造成菌盖上卷,加速老化。温度管理的原则是前低后高。空气是前期少,后期多。光线是前期暗,后期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看头条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看头条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